“双减、内卷”背景下中长期育种目标探讨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17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推荐阅读 正文

  的张兴居,今天由我代表29号“麦向未来”小组值日,小组成员有河南漯河农科院李爱国老师(组长)、张锋老师,宝丰农科院王功庆老师,信阳农科院朱保磊老师,洛阳农科院杨洪强老师,北京农科院

  中心廖祥政老师,以及中国种业、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辑陈丽娟老师、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进永老师和我。2017年马海平老师偶然相识,同时借给我一本渴求的书,2022年马老师拉我进群,使我有机会向各位专家学习,感谢马海平老师。感谢一麦众承这个平台,数月以来,通过拜读各位老师的作品,相互交流,激烈碰撞,获益匪浅,有“群里一天,群外一年”感觉,非常感谢。

  拍《1942》时的艰难时光,张国立为了贴近角色,硬生生的让自己饿瘦了20多斤!张国立自曝当时没有任何的科学减肥方法,就是每天晚上不睡觉,喝水,喝咖啡,让眼袋再鼓出来,人就垮了,这样就是一个饥荒灾民的形象了。张国立回忆说当时编剧刘震云写了很多台词,我成了灾民之后,我不想说台词,我就找他,我说震云啊,我不想说话,他说为啥啊,我说人饿了不想说话。他看了我半天说:呀!叔,我是吃饱了写的,对不起,马上改!

  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以下内容也是在吃饱的前提下写的,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我是80后,来自农村,80后也是对底层生活有感知的一代。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不能放松,保证吃饱的情况才可以从事其他,“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农民吃不上饭,据史书记载,战争年代有“易子相食”之说。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掳掠上,也多发生在草原干旱时。糟糠饱短褐完了之后那?要追求营养健康,不过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有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变化,如同发现不了孩子在成长一样。

  育种,开始对育种一窍不通、懵然不知,跟着棉花专家王洪信老师学习实践,2013年秋收获完棉花,公司销售上说棉花面积大幅度萎缩,科研上派出2个分队进行市场调研,汇报内容大致是山东棉区还有一定面积,萎缩比较厉害。公司决定调整方向,2014年初我转入小麦组育种。后来逐步了解,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退出,大批专家转战新疆。随着工业化发展,人工成本升高,费时费工的棉花必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

  大范围扩种,面积扩大一倍。目前中国每年棉花产量占每年国内消费量的60%,40%靠进口补充,从巴基斯坦和印度进口,产业转移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15年12月19日我们有幸邀请赵檀芳老师为我们授课,前后授课五六次,深深启发了我们,对我育种流程理念的转变有很大帮助。还有宋印明老师、臧淑江老师给予很多指导,十分感谢。有时候逼迫自己回答,未来品种的模样。因为只有卡准节奏,推陈出新才会有希望,老是跟着别人后面追,不是办法。譬如,2020年初听天存种业销售总监介绍了郑天存老师与优质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对

  玉米的提前布局,下先手棋,现在看确实是抓住了先机,成为转基因玉米的领先企业。

  业余时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也学点其他学科的知识,个人体会是其他专业知识也促进了育种的提高,“功夫在诗外”,“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比如,实践和管理理论兼优的陈春花教授说“以未来想现在,即未来需要什么,我今天做什么准备”,这要求我们育种人员要花时间研究未来;经营者也注重趋势研究,比如雷军:“我发现马云也没我勤奋啊,我40岁明白一个道理,光有勤奋是不够的,得顺势而为,把握战略点和时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战术”。前阿里CEO卫哲说:2009年阿里也有员工2万多,也是晚上工作到晚上10点多,为什么阿里一年的利润赶不上腾讯的一个季度(腾讯当时是游戏),马云说,85后现在还没有钱,等上班了有钱了网上消费一定会起来,时机不到,没办法,只能等,急也急不来。结果2012年第4季度阿里首次超过腾讯,就没有让腾讯翻过盘。

  按一般理解,育种目标没有这么重要。因为在一个固定阶段,育种目标是差不多的,用的亲本是差不多的,不需要太多思考,“干就完了”。

  育种目标具有阶段性,如下图展示。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育种目标,同一阶段,育种目标具有固定性,是个“死靶”。阶段一变,育种目标随之改变,纵观整个历程,育种目标是个活靶,或者说“变动的死靶”。当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时,这时候育种目标体现出了极端重要性。茹振钢老师提出:研发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计一代。

  预测育种目标是很困难的工作,并不是不可以做,变化是有痕迹的,参考标准是两个,一个是中国的历史,过去中国数据的变化,中国数据的变化在文章下面有体现;一个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欧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我们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即“用望远镜看发达国家”。比如2017年1月5日孔令让教授在淄博培训班上指出发达国家的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占小麦总产量的80%,而我国只占到15%,中国由15%上升到80%,可能需要30-35年。接下来我们要顺应这个趋势变化,逐步加大优质专用品种占比,满足市场需求。

  赵洪璋院士强调:制定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成败的根本关键,育种目标不仅决定着能不能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而且指导着育种的第二、三个重要环节工作,指导着亲本选配和后代选育的工作,指导着育种工作的一系列技术措施。育种目标要全面而有主次,标准要适当而具体。在制定育种目标时,不仅要全面勾画出未来品种的模式,还要特别用心找出经常对增产其中大作用的性状作为主要育种目标、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2017年4月15日赵檀芳老师说:国家品审会制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初稿已出台,应根据国家的法规、标准及市场的需求,重新讨论制定新的育种目标,即育种目标要多元化,品种选育的类型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落后。

  中国农科院李少昆老师的关于中美玉米对比PPT中有这个图片(图1),最初看到时就思考2003-2019年间为什么玉米产量和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

  和小麦增幅很小,尤其种植面积差异那么明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发展趋势又是什么?2021年3月1日有幸读到一篇不同声音的文章,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写的一篇《用科学的粮食安全观端牢饭碗》,内容摘抄如下:粮食安全问题就是饭碗问题。饭碗中要装什么,是由消费者的需要决定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国家就应该重视什么,生产者就应该生产什么。道理很简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一是每种产品都要求有更好的质量;二是直接的口粮消费不断减少,而肉禽蛋奶和瓜果蔬菜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从149公斤下降到127公斤,其中谷物为主,从139公斤下降到116公斤。而与此同时,人均动物源食品消费从63公斤增加到72公斤,人均干鲜瓜果消费从41公斤增加到52公斤。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万美元,但是,近十年来,在粮食消费方面,也仍然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人均谷物消费从92公斤下降到88公斤,而动物源食品从160公斤增加到171公斤。这也是所有发达国家食品消费的基本特征:直接粮食消费很少,人均通常不到一百公斤,而动物源食品消费数量很高,从而人均粮食总消费量很高。我特意查了国家统计局数据(图2),确实如此,粮食谷物消费减少,肉蛋奶蔬菜坚果等逐年增加,初步破解困惑我的问题。

  2021年种植完育种材料,感觉还不够透彻,怎么完善这个知识,怎么用简单的办法说清楚?人均消费下降了,那人口那是上升还是下降?继续查找人口数据,2000-2020人口逐年上升(图3),2020年比2000年净增1.44亿,2021年人口到达峰值,之后要开始下降。把人口×人均得到新数据,发现2015-2019年间是微微下降(图4),2019比2015年下降5%,与图1表现缓慢增长不一样,最后把国家收储因素加起来(图5),2016年收储1789万吨,接近占2016年产量的13%。最后形成公式:每年谷物生产量=人口数*人均消费谷物+国家收储,基本解释了变化情况。中国消费谷物的量几年前达到顶峰,即第一个天花板出现。由于人口变化拐点和人口消费变化拐点并非同一年,根据人口变化和人均消费两条曲线形成三个阶段的划分:双增、单增、双减(图6)。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四个国家放开生育后出生率一路下滑。一旦进入低生育率20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走出来恢复到2.1,世界上最发达民主自由的日德、北欧、加拿大、澳洲、欧洲各国,用尽一切鼓励生育、小孩免费医疗教育,还另外发育儿补助,一切都无济于事。

  2019年人均谷物达到日本水平,用于人食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40%,中国人居谷物消费量117.9kg,达到日本消费,要减少22%。每年谷物消费量=人口数*人均消费谷物+国家收储。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来看,口粮的天花板已经出现,当时推到出这个结果,心里还是不好受的。当然,进程中会有波动,趋势不会改变。

  为大家诟病的口粮高库存,在疫情阶段倒是成为优势,也体现了中国“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的古老智慧。2021年玉米价格高于小麦,国家出库几千万吨压制玉米市场,虽稳定了市场,但是小麦库存就显得不足。从历史上看,当其他国家GDP接近美国70%时,美国会采取措施进行打压。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美关系恶化,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美国对中国要下狠手。为应对挑战,国家极有可能加大口粮收储。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十分重视“耕战”。孙子兵法军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同志说“中国人只要吃饱饭,没有大事”。前几天和同事聊天,我出了一道选择题,中国最大的敌人是 ?A中国;B美国。大家自己思考。

  由美国小麦、玉米、大豆20年播种面积变化图(图8)来看,呈现出玉米、大豆面积增加,小麦面积减少。由图9美国小麦收获面积及产量来看,尽管面积减少,产量的增加更多来自于单产提高。

  在2020年初中国农科院食品两位加工专家讲解肉类加工时,谈到发达国家的随着人均收入消费变化图(图10)。各行各业都在向高品质发展,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阶段的关系,我们常说“吃饱之后一定向吃好发展”,这话值得商榷,吃好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提高,那收入不提高的话,就会长期停留在吃饱的阶段。看到这个图,异常兴奋,终于找到一个上升的曲线,营养与健康小麦正由目前的星火之势向燎原之势的转变。小麦“潜力”(第二个天花板之前,时间约30-35年)。

  普通小麦和营养健康小麦“此消彼长”,形成内卷,用两仪图更形象(如图11)。发达国家的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占小麦总产量的80%,而我国只占到15%,中国由15%上升到80%,可能需要30-35年。目前小麦进口占中国小麦产量5-8%,质量均一,品质优,价格低,中国有限的优质麦需求被进口麦截胡,限制了中国优质麦的发展,由于中国不能无限制进口优质麦量,只有多出的需求才有可能属于中国市场。

  习2022年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普通农户和种地大户的区别:土地集约化带来种地大户群体的崛起,有可能进一步聚合/联合,据孔令让老师ppt介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户、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经营的粮食面积2亿多亩。我国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小麦种植模式、种植技术和农机农艺结合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成为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种植者是普通农户和种地大户两类。目前种地人员年龄是50-70岁之间,再10年他们就60-80岁了,会让出不少土地给大户种,大户才会崛起。未来十年仍是以农户为主,,再过10年,他们就70-90了,大户占据主导地位。大户和普通用户对品种的要求不同。

  2019年春节期间,70、80、90后用户是主力消费人群,消费额占比近90%,其中80后占据2019年春节期间总消费的4成,成为消费的绝对主力人群。消费者联合,社区团购:最近两年,社区团购越来越火。社区团购是真实居住社区内居民团体的一种互联网线上线下购物消费行为,是依托真实社区的一种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网络化的团购形式。简而言之,它是依托社区和团长社交关系实现生鲜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

  育种人员要避免受两类思维影响:“左倾”和“右倾”。“左倾思维”,不顾现实条件,大干快上,“饮马长江、投鞭断流”,以为“优质专用营养健康”时代马上到来。目前多数育种人员以矮杆/半矮杆、大穗/中大穗/多穗、抗病、广适(抗寒/倒春寒、节水)、高产、优质为育种目标是正确的,这是中国小麦育种的主体和主流,需要较长时间坚持。“右倾思维”不顾时代悄然变化,摈弃用户思维,远离市场,对消费变化不敏感,“旧船票难登新客船”。我们的用户有2个,一个是农民/大户;一个是消费者。如何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知行合一”就需要加大调研,就要做到“远离空调和亲近空调相结合”。“远离空调”意思是在办公室有空调的地方是难以体会农民最喜欢、最厌恶、最痛苦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离开空调,到田间去,面对面了解他们的痛点。“亲近空调”意思是炎热的夏季,到县城市里去,到有空调的地方去,看看年轻一代吃什么,喝什么,怎么想的,才可以捕捉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趋势。

  本文尽可能从数据出发,试图利用数据和图表来分析中长期(30年内)小麦趋势变化。得出: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下降、人均消费谷物继续下降,形成“双减局面”;目前优质专用品种占比15%,经过30-35年的发展达到80%;目前普通小麦占比85%,经过30-35年的发展达到20%,形成“此长彼消”,形成“内卷”。本文有个“起承转合”过程,本文“起于”李少昆老师的三大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图,承于柯炳生老师的一篇文章《用科学的粮食安全观端牢饭碗》,“转于”20年人口数量变化和国家收储量统计,“合于”中国农科院两位老师介绍的关于人均GDP收入与消费关系以及孔令让老师对美国现状的介绍。

  张兴居,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研究生学历。从事小麦棉花育种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1年,发表文章14篇,参与K33、圣麦20选育审定工作。喜欢历史,业余时间对史记、孙子兵法研究十年,同时学习现代管理学思想,这些工作对启发思维、扩大视野有很大帮助,力争头脑中存放两种相反的思想,实现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

   南跑北跑 濮单12线; 农作物种子检验机构室内检验程序及质量控制